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原主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当前,“安全”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事情都与安全挂钩,为什么呢?
什么是安全?安全是一种不受侵害的状态。安全的对立面是不安全,也就是存在对安全状态的侵害,因此,对于安全环境的构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什么是不安全因素,二是如何建立保护安全机制。
传统安全的基本认定是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因此,国家加强对边境安全的保护,消除外来势力侵犯隐患,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升自身的军事能力,军事能力既用于防御,也用于进攻。如今,非传统安全成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社会、机构、公司企业、个人层面的,涵盖政治、经济、技术、信息、网络多个领域,为此,既需要国家层面采取措施,也需要机构、企业、个人采取措施, 提高的安全能力主要用于防御。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以往个人安全往往主要与国家整体安全相联系,如今,个人安全越来越多地与非政府机制相联系。因此,在现代的安全制度体系设计中,需要为个人安全提供更为多样性的保障。
安全的多样性和安全威胁多样性,需要采取更为多样性的方法来应对和解决。因此,这需要对安全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比如,如果对安全过度认定,即把越来越多的问题都与安全挂钩,把普通的问题定位成安全问题,就可能会导致“安全泛化”。“泛安全化”的一个后果是,导致过度的安全措施,反而可能导致与初衷相悖的结果。“泛安全化”也会使人们对安全环境本身产生焦虑和疑虑,把不安全作为一种普遍的常态,进而引发危及安全的情绪和行为。
如今,世界既面临传统安全的威胁,也面临新安全(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对传统安全最大的威胁是战争。与前不同的是,现在核电厂遍布,在发生冲突、战争的地区,如果核电站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核灾难。如今,在俄乌冲突地区,不要说直接使用核武器导致的灾难,若是核电厂遭到袭击,所导致的核泄漏扩散,就是灾难性的。
在变局期,不安全度增加,涉及到各个领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旦风吹草动,就会导致一种普遍性的不安全恐惧。开放下的安全问题只能用开放环境下的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不能用关门的办法应对,避免“因噎废食”。就像意识形态、文化的开放所带来的不安全问题,用封闭的办法只能让自身变得更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只有在开放互通中,通过互学互鉴,比较竞争,才可“强身健体”,更好地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威胁。
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于国家发展、个人生活的现实进程中。安全作为一种状态,只能是在应对各种不安全冲击中实现的。比如,以往一种工作可以干一辈子,如今可能需要多次转换,这要求个人积极应对,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应对的支持。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改革,使其能更好地为工作变换安全提供制度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