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原主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中国与26个国家为邻,与这些国家山水相连,构成一个共处的地缘区,形成一个环中国的地带。这就是为何中国把这个地带称之为周边,把这些国家称之为周边国家。
中国与邻国共处的地带不是闭环的,是一个开放的三维地缘空间。所谓“三维”,是指不仅包括中国和周边国家,还有域外其他国家。周边是从中国的角度对邻国定位,其他国家(包括邻国和非邻国)没有周边的认知,各国看中国,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定位。特别是非邻国,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不同的参与、不同的利益、构建了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认知和关系上,中国与周边国家,与非邻国家,是有差别的,有些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
中国与周边国家,既存在相近、相一致的利益,也存在差别和矛盾的利益,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现实存在的,发展好与周边的关系至关重要。中国特别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把它放在运筹外交全局的首位,然而处理好复杂的关系并非易事。
周边国家看待中国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定位的,这里有历史的因素,主要还是基于对现代与未来利益的定位。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对中国的认知、利益和关系定位也不同。有些国家与中国没有争端,对中国的认同度高,与中国的关系走得近;有些与中国存在争端,对中国的认同度低,与中国“近而不亲”。现实中,与一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中国相处,是所有周边国家面对的新课题。从总的看,基于综合利益的考虑,各国把维护与中国关系稳定和与中国开展合作作为上策,但也要看到,各方还是对中国存有疑虑和保持警惕的,警惕中国的主导甚至霸权,担心过度依赖中国会受制于中国等等。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争端和利益竞争性强的国家,大都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种平衡中国或抗衡中国的多层次对外关系框架,与中国开展竞争。
就域外国家而言,都有一个如何应对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所带来的影响问题。一方面,各方都尽力维护自身既有和未来的利益,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被排挤或替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既定的关系或者新创建的机制,力图遏制或者限制中国的影响力。当前,域外国家与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利益竞争呈现升级的趋势,引发多重效应,这对中国的周边工作产生复杂的影响。
鉴于周边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价值,在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为要增进共识,相向而行,需要寻求各方话语权、表达方式的对接与理解,需要推进各方倡议、议程的链接与协同。
周边地区最大的变局是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作为近邻,许多国家对一个强中国表示担心和警惕,防备中国的意识增强。有些对中国的倡议和行动议程采取不参与、不合作的政策,也有的甚至采取敌视和抵制的行动。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与周边国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更加重视舆论和认知的改进工作。需要给与高度重视的是,如今,“非政府行为体”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增大。“非政府行为体”的构成复杂,有个人、社会团体,也有公司企业,特别是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导向、认知影响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对国家间关系甚至能产生“推变性”影响。
中国需要改进周边工作的方式,不仅包括改进外交方式,也包括创新“非外交”方式,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便利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邻国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心心相印,而在于可以相互理解、谅解与和解。
作者:张蕴岭 编辑:洪媛
